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新学期开学,我校在人工智能领域频频发力,一系列举措推动人工智能在校园落地生根。
一、顶层设计强引领 专班推进促落实
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人工智能发展工作专班,下设办公室和学科发展组、专业建设组、人才工作组、开放合作组、技术支持组、资源保障组、专家咨询组等专门工作小组,统筹谋划人工智能发展总体规划、实施路径、重点领域、应用场景,统筹推进学校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发展、专业建设、智慧校园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统筹推进人工智能学院高水平建设,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学校组织师生通过参加自治区教育厅、贺州市委等举办的专题辅导报告,帮助师生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的现状、未来发展与实际应用,提升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与教学能力,师生掀起“学AI、用AI”的热潮。春季学期开学之际,创新采用AI技术合成开学宣传海报,成为校园新亮点。教师们积极探索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科研手段,为教学与科研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教师参加自治区教育厅举办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专题讲座

师生参加贺州市委举办的人工智能专题讲座
二、数字技术深融合 智慧校园再升级
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强国战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2月26日,我校与企业微信合作,通过接入DeepSeek-R1大模型,搭建了“智能机器人-贺小智”,实现校内知识+DeepSeek-R1深度思考的结合。通过该功能,师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可以在企业微信的智能机器人中都能得到解答。师生可以通过登录企业微信APP,选择“数字贺院”通讯录中的“智能机器人”开启对话,通过其服务可以解答学校的基本情况、规章制度、招生信息、应用服务指南等。下一步,还将逐步完善和补充本校问答知识库的内容,进一步开发心理辅导、学工管理等方面的智能助手,为师生提供更多便捷服务。同时,我校人工智能学院、网络信息中心与贺州联通、贺州移动、迈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完成DeepSeek-R1系列大模型满血版云平台的接入,以及模型本地化部署,目前正在内测中,完成后将结合本校教学、科研和服务,通过智能体应用平台,开展本校智能体构建,为师生提供稳定响应的教学科研支持,并提供给师生使用。
我校将持续推进数字校园进一步智能化,在学校各类应用植入DeepSeek智能模块,优化信息服务与资源整合。引入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构建智能化、开放式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降低实践成本并提升教学效果。在“AI+教育”理念驱动下,学校正着力打造覆盖教学、科研、管理的全场景智慧生态。

贺州学院DeepSeek进入端口示意图
三、人工智能为引擎 谱写发展新篇章
我校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早在2020年,我校就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是区内同类高校中第一个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近年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训平台、推动教学创新等举措,不断推进人工智能学院的发展建设。

2020年7月贺州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揭牌

2020年7月,郝跃院士到我校作专题报告并指导工作
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项目“贺州学院5G+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筑面积28777平方米,投入8000万元,已于2023年11月建成,同期投入6000万元建设“5G+人工智能未来工场”平台与实验室,项目聚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教学、实训与科研。基地建成以来,已有260余家政府部门、高校及企业到校考察交流。
目前,我校还获批建设了博物馆数智化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拥有贺州学院数字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贺州学院“互联网+”农业与环保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甲骨文人才产业基地和粤嵌众创空间等多个学科创新平台,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实践上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

2023年12月贺州学院5G+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揭牌

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项目5G+人工智能实训大楼

5G+人工智能未来工场实验室
我校正在人工智能领域积极作为,全面加速校园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相信在学校的持续推动和校政企携手共同努力下,人工智能必将在贺州学院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师生创造更优质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助力学校高质量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