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乡村教育 共谋未来发展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03日
作者:肖云、杨晶晶、黎倩仪、赵玉琳、零淑焕
编辑:董治安
来源: 贺州学院党委宣传部
浏览量:

12月2日,我校建校8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之一,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论坛在西校区创新创业园311会议室举行。学校党委书记王源平、贺州市副市长罗剑出席并致辞,学校党委副书记毛芳才主持。

王源平致辞。他指出,贺州学院始终保持教师教育底色,师范专业积极践行“为桂东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融入新时代师范精神和教育情怀,形成了“厚情怀、宽基础、重实践、乐创新”的办学特色。新时代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希望通过此次论坛,深刻认识乡村教育发展历史新方位,共同推进乡村教育与教育强国建设的问题研究与理论构建,共同推动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广阔全局视野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罗剑致辞。她指出,推动贺州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贺州市委市政府矢志不渝地追求。近年来,贺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扩资源、强队伍、促公平、抓改革,全市的乡村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贺州学院作为贺州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始终发扬重视教师教育传统优势,培养了大量教师教育专业的优秀学生,为广西特别是贺州的乡村教育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推动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广西师范大学校长、长江学者孙杰远;广西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枬;贺州学院党委副书记毛芳才;厦门大学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王洪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葛新斌,华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副院长张等菊;中国高教学会院校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俊;广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杨茂庆等专家学者分别作主旨发言。

孙杰远作了《教育强国的实践逻辑》线上主旨发言。他以教育强国的实践逻辑为主题,从“指向人的发展的实践、指向文化传创的实践、指向科技创新的实践、指向社会统合的实践”四个方面,阐述了教育对国家发展的意义以及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关系,指出要通过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实现文化自信,通过教育数字化转型打造中国式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范式,在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的引领下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

王枬作了《新时代乡村教师的公共使命》主旨发言。她解读了乡村教师公共使命的内涵与意义,社会对乡村教师公共使命的期待,新时代乡村教师公共使命的践行。指出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时代乡村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公共使命,要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以教育扶贫加速乡村现代化的进程。

毛芳才作了《教师的价值取向与课堂革命的本真》主旨发言。他表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老师要做到乐教、能教、会教,教育从方式向思维转变,教师从传授者向引领者转变,学校从学习中心向社会中心转变。

王洪才作了《做创新创业型校长,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线上主旨发言。他分析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挑战,指出创新创业型校长的品质与要求及其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引入城市生活带领校园思维方式革命,培养创新创业型校长以推进教育教学方式革新。

葛新斌作了《基于人口预测的省域基础教育学位供给探讨》主旨发言。他表示,初高中学位供给压力持续加大,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面临挑战,结构性矛盾、区域结构性矛盾叠加,建议加强科学预测、注重优化布局、实施分层推进、提高统筹重心。

王俊作了《乡村教师感知组织支持对留岗意愿的影响机制探究》主旨发言。她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感知组织支持、自我效能感、情感承诺、乡村教师留岗意愿之间的影响关系,提出了要为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新知识,重视工作投入程度低的教师,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条件等应对措施。

杨茂庆作了《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的文化赋能与实践理路——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背景》主旨发言。他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背景,阐释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的逻辑旨归,厘清不同文化场域影响乡村儿童价值观形成的内在机理,提出构建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的协同育人生态。

张等菊作了《职业教育在乡村教育发展中的时代使命》主旨发言。她指出职业教育精准对接乡村振兴的效度不足,提出建设学校专业群精准服务农业产业链,学校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精准服务乡村振兴,技能培训精准服务高素质农民,担负起职业教育在乡村教育发展中的时代使命。

本次论坛还公布了对征集论文(课例)评审的结果,经评审共有30篇论文(课例)获一等奖、50篇论文(课例)获二等奖、72篇论文(课例)获三等奖。

贺州市教育局局长陈贤文、副局长周凤飞,贺州市市直学校代表、贺州市三县两区教科局和学校教师代表、会议论文(课例)作者代表、我校师生代表参加论坛。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