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自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团结带领全体贺院师生,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善谋敢为、真抓实干,团结协作、求实创新,实现了从新建本科院校到新型大学的转变,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近期,学校将推出“五年答卷”系列专题,总结回顾五年多来改革发展的创新实践和主要成效,激励全体师生员工坚定信心、笃定目标、团结奋斗,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的新征程上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和建校80周年华诞。
五年多来,教育与音乐学院秉承师范教育传统,紧跟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形势,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导向,聚焦基础教育对高水平教师队伍需求,基于“OBE”发展理念,构建“面向需求、学生中心、能力为重、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传承和彰显教师教育办学特色。
党的建设与思政工作
立足新时代教师职业发展要求,将党建、思政工作与学生师德养成教育有机结合,围绕“四有好老师”培养目标,构建师德养成教育体系,落实到人才培养各环节。通过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团日活动以及课程思政和师范生技能训练、专业见习、毕业实习、专业实践、义务支教和送教下乡等,将教书育人楷模、优秀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请进来言传身教,强化理论教学渗透、实践教学体验、榜样示范引领,以德施教,成风化人,不断强化“学为人师”的师德师表塑造,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具备远大的教育理想、坚定的教育信念、深厚的教育情感、坚强的教育意志以及宽广的教育知识和突出的教育能力。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本科专业6个,在校生2864人。学院基于“新师范”的发展走向,围绕“大教育”发展格局,坚守师范教育底色,抓好教育服务、心理服务、艺术服务特色,提升艺术教育的亮色,以学科融合促进专业内涵式建设。五年多来,坚持“OBE”发展理念,基于成果导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形成了小学教育专业“123”人才规格设计和“全科综合+方向发展+特长培育”人才培养模式、舞蹈学专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2020年,小学教育获批自治区级一流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批校级一流专业,舞蹈学专业顺利通过专业试点评估;2021年,学前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小学教育3个专业完成了专业评估;2022年,小学教育专业通过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成长》《小学班级管理与少先队工作》获批自治区级一流课程,另有6门校级一流课程。获教学改革项目立项41项,其中自治区级项目8项、校级项目33项;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自治区级基础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学院现有教职工121人,其中专任教师98人。五年多来共引进教师56人,其中博士19人,硕士37人。结合学院教育学、艺术学、理学三个学科实际,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教育学为发展方向,通过教育学学科引领,带动艺术学和理学学科建设,形成“大教育”发展格局。以小学教育、心理健康两个硕士点建设为依托,确定2名高层次人才为学科带头人,建立老、中、青结合的学科人才梯队,获批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创新团队1个、贺州市农村教育研究人才小高地1个,建设了贺州市教师研修学院,实现国家级课题立项零的突破。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立项1项、省部级课题立项12项、地厅级课题立项25项,教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8篇、省部级期刊论文200篇。
|
我校与市教育局联合共建“贺州市教师研修学院” |
发挥优势与服务发展
将专业发展与服务地方结合起来,构建“教育服务+艺术服务+心理服务”专业服务体系,形成“校地共建”良性循环。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做好做强教师教育培训工程。自2010年起持续参与“国培计划”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自2018年以来,承担教师培训项目累计39项,其中“国培计划”教师培训项目9项、市级教师培训项目23项、县级教师培训项目7项。通过培训,更新了一批中小学校长的管理理念,提升了一批骨干教师业务能力,培养了一批区域培训骨干,助力了一批新教师的快速成长,促进了区域教育智库、教育管理、教育执行的三方深层次对话,解决一些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建设了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课程资源,形成了一支优良的培训团队,推进教师教育培养与培训提升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
王源平书记到昭平县富罗镇登洞村登洞村幼儿园看望慰问我校实习支教学生 |
|
义务支教服务队到平田村开展义务支教活动 |
未来5年,学院将以“坚守传统、善于创新、彰显特色”为理念,继续坚守师范教育底色,做实社会服务特色,凸显艺术育人亮色,以本科教育为主,持续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统筹推进专业认证,推进学科融合、专业融合、服务融合,推动形成教师教育培养与培训一体化,进一步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和综合影响,持续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