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以纯粹为要,育人用赤诚润心。
——题记
在我们从顽皮稚童到青涩少年再到风华青年的生命历程中,离不开老师的教诲和指引。有这样一位老师,他紧跟学校转型发展步伐,将十四年的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学校教育事业。时光如流水般消逝,岁月带不走的是初心,困难磨不平的是意志,他只顾无悔的做那教育之路上提着明灯为学子们照亮前路的引路人。他就是2022年“广西教学名师”张锋教授。
张锋,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我校设计学院院长,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环境设计专业)和自治区级一流课程(《威客与设计》)负责人。其创立了“一纲、双创、三为、四针对、五结合”应用威客教学法,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次(主持),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说课竞赛“金教鞭奖”优秀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等课题13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论文10篇,出版专著2部,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教学名师、身边最美教师,获选文化部、财政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
初心不悔,情系教改
自2009年到学校工作以来,张锋积极开展教学改革,重视团队建设,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能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并用实际行动引领、指导青年教师。
2009年,张锋与贺院结缘,也是他开始威客模式探索的起点。在他的记忆中,学校当时作为一所由师专升格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大多数西部地方同类院校一样,普遍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设计专业的学生历练需要真实案例,必须真题真做才行。面对不利因素,张锋开始尝试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资源去进行一场教学改革。这也是他创立“一纲、双创、三为、四针对、五结合”应用威客教学法的契机。他生动地比喻道,“比如淘宝卖商品,威客卖创意一样,我的教学改革是知识流,威客模式就是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互联网学生直接将知识转化为创业产品。”
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先后取得了环境设计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类一等奖、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等可圈可点的突出业绩,设计学院教师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13项,其中本土元素相关的国家级项目6项,在全区艺术院系中名列前茅,在区内外同类院系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探索不倦,铸成“威客”
历久弥新,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是张锋教授教学改革研究和创新成果的生动体现。应用“威客”教学是他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大成果。
从2009年开始,张锋就一直潜心于“威客”的钻研,这一钻便是十四年。打造“威客”不是一蹴而就,张锋长期以来带领他的团队以设计学科发展与教学实践为题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在教学改革研究和创新成果课题的过程中,他被质疑过,也出现过彷徨与迷茫,但他从未想过放弃。“被质疑的时候,我一般也不去辩解,唯有坚持,让时间来检验。尤其是新鲜事物,或者不被人知的事物,没有必要去辩驳。”张锋坚定地说道。他深知,面对自己的选择,需要更坚定的信念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他坚持一条路走到黑,不达目的不放弃,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教育事业付出一份力的初心。
经过不懈的努力,张锋迎来了教育改革的大丰收。他先后主持了《基于威客平台艺术设计专业开放教学研究》《基于“威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基于“威客”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等系列自治区级、校级研究课题,最终确立了“一纲、双创、三为、四针对、五结合”应用威客教学方法,在设计学科教学改革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带领团队完成应用威客研究相关课题9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近30篇,指导学生参与中标设计项目数以万计,社会服务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区,两次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所开创主讲的课程《威客与设计》获得自治区级一流课程,并获中国互联网教育颁奖盛典“停课不停学”突出贡献院校奖等荣誉。
信念不辍,赤诚育人
不吝啬时间,不惧怕困难,不怕牺牲汗水。一路走来,谈到支撑他走到今天的动力,张锋回答了四个字:理想信念。唯有坚定的理想和不屈的信念,才能发掘出探索精神的源泉。
担任设计学院院长以来,多少个夜晚他在坚持勤奋的笔耕,谋划着学院如何更好发展、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努力。他通过科研反哺教学,个人和学院的教学水平不断上台阶,实现招生就业相促进,设计学院连续6年获得就业先进单位,设计学成为学校重点发展建设学科。
在他的教师生涯中,开拓耕耘了无数的园地,尽管已经有了多年的教学经验,但他仍然在求学的路上。从本科到硕士,再到澳门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紧跟时代的步伐,瞄向更高更远的目标。
二十六载从教路,一十四年贺院情。张锋把他的执着和热情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学校的教育事业。应用威客教学研究独树一帜,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赤诚之心教育了无数学子,真正地守住了心里的那一方天地,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深切地说:“做教师的影响远大于教,要不看过往,不看今朝,要看持久。学为自己学,教为自己教,想让学生怎么样,老师就要怎么样,不忘初心,以身作则,才担得起为人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