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脱贫攻坚】叶羽档:红薯变身“金元宝”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3日
作者:夏甜
编辑:董治安
来源: 党委宣传部
浏览量:

 

“看来今年的红薯要迎来大丰收了!”在昭平县樟木林镇九如村红薯种植基地里,第一书记叶羽档和村民们正在忙着种红薯,扒土、下苗、培土一气呵成,再看着绿油油的薯苗,不由得笑着说道。

20183月,叶羽档受学校党委组织部委派来到昭平县樟木林镇九如村担任第一书记,得知要回自己的家乡驻村扶贫,心里一阵开心。他说,“能够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事情,用我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贫困户,就够了!”如今转眼就是两年半,他依然坚守在扶贫一线,认真践行扶贫的初心和使命。

叶羽档

 

小作物托起大产业

叶羽档虽然是昭平县本地人,但此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扶贫工作,从一名三尺讲台的教育工作者走向贫困村一线,如何掌握当地的扶贫政策、村里的发展情况、贫困户的实际困难,这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未知数。为了精准掌握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叶羽档一上任就开始挨家挨户走访,访贫问苦,与群众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摸底,叶羽档真正体会到了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

经过一两个月的实地考察,叶羽档了解到,九如村位于樟木林镇的西北部,全村528户人家,共213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08户,1355人,是“十三五”深度贫困村。当地属于喀斯特地貌,山是石灰山,地下水比较深,打水井的难度大,村民的生活饮水和生产用水都受到了严重影响。特别是遇上了干旱年份,有的农户甚至颗粒无收。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田地无人耕作,大量土地荒废,加重了贫困。

面对九如村的贫困现状,作为第一书记,叶羽档清楚地认识到发展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工作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脱贫致富,治本之策还是要靠产业发展。

叶羽档也了解到,在九如村,一直以来都有种红薯的传统,但农民都是自发种植,种植比较零散,没有形成规模,更没有形成产业。于是,叶羽档和村党支部下定决心要将传统的红薯种植作为九如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荒田变良田,红薯变“元宝”

说干就干,为了摸清市场行情,在叶羽档的带领下,村党支部一班人远赴广东的红薯加工基地考察,了解红薯的经济价值。为了使红薯种植产业能够顺利发展起来,他们通过各种大小会议、深入农户家中,宣传种植红薯的政策,三番五次上门做工作、苦口婆心讲理动员村民流转土地。

20197月,九如村成立了以“村集体经济+公司+基地+贫困户”为模式的九如村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建立了红薯种植基地,同时公司采用“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购种、统一销售”的产销模式进行管理,这不仅可以带领村民通过种植红薯脱贫致富,还大大解决了土地丢荒的问题。此外,公司在用工方面也优先雇用贫困户,每人每天工资90元,让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为了让红薯产业发展壮大,增加产品附加值,201912月,在帮扶单位贺州学院和广东粤桂扶贫办等后盾单位的帮助下,建设完成了九如村红薯系列产品深加工厂,如今已加工出九如红薯干、九如红薯粉等系列产品。叶羽档还利用微信朋友圈、抖音等各类渠道宣传销售九如村的红薯产品,不断扩大当地红薯产品的知名度,并积极与后盾单位贺州学院以及各大市场、超市对接,进一步拓宽红薯产品的销售渠道。就这样,第一书记叶羽档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薯书记”。

 

跟着“红薯书记”有奔头

莫大柱是九如村红薯种植户之一,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他得知村里要发展红薯产业,便主动种植了10亩地的红薯。3个月后,他种下的这10亩红薯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谈起这一经历,莫大柱兴致勃勃地说,“去年3个月的时间,我亩产两千斤,收购价一块钱一斤,一亩田收入2000多块,扣除成本后,收入了18000多块。相比于种植其他农作物,红薯收入相当满意,比外出务工强得多,还能在家照顾老人。”

蹇菊梅同样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她也加入到了种植红薯的产业中。当年她种植的5亩红薯获得大丰收,年收入增加了1万多元。现在,她在政府的帮助下还建起了新房子,于2019年底成功脱贫摘帽。

脱贫户蹇菊梅

 

在叶羽档的朋友圈有这么一句话:“虽然经历了太多的艰难和困苦,但经过努力,九如村红薯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顺利投产,真扶贫,扶真贫,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两年多来,叶羽档俯下身子,迈开步子,驱车10万多公里,跑遍九如村的每一个角落,为百姓想办法、解难题,尽最大努力去干好扶贫工作。在红薯种植基地,经常看到他与群众同劳动的身影,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

目前,九如村生产红薯产品2649公斤,销售收入达4.8万元,受益贫困户共有3081361人。同时,九如村还发展“3+1”特色产业,即沙糖桔、油茶、优质稻和鸡,产业覆盖率为95.33%。下一步,九如村将继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养鸽产业,吸引更多的村民加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共奔小康。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