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分享本页

【喜迎党代会·身边最美教师】邓玉荣:凝聚队伍 为建设一流学科而努力

发布时间:2017-09-27 17:28:40  作者:刘健华  编辑:董治安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量:

 

编者按:第33个教师节,学校开展了“身边最美教师”评选活动,获选者既有先后实现学校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零的突破的邓玉荣教授,在食品深加工研究领域取得多项国内乃至国际高水平创新成果的贺江学者、广西特聘专家段振华教授,也有在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潜心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坚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张锋、常宏斌、邹圣洁、罗杨合、杨璧菀、余长庚、朱其现、蓝文婷、江浩等教师。其中,中国共产党党员占了90%,充分体现了他们在学校教育事业当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将连续报道“身边最美教师”先进事迹,为迎接党的十九大和学校第三次党代会营造开拓奋进的良好氛围。

 

 

 

邓玉荣

 

颁奖词:扎根贺院,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传承母语文化。壮乡瑶寨、汉族村落,遍洒热爱与艰辛。他实现了学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零的突破,带领汉语方言研究特色团队建成开放了国内首个实体语言博物馆,今年又为学校拿下了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年届65的他,可以说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贺州学院和语言研究,且乐此不疲。

 

邓玉荣,获“身边最美教师特别奖”。中共党员,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也是国家语言资源保护中心核心专家组成员。从留校学生到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经历了学校从梧州地区八步师范学校、梧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贺州学院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学校从教职工不到百名、学生不过千名、校园面积不过百多亩,到现在教职工近千名、学生近一万五千人,校园面积一千四百多亩的巨大变化。回想40余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他为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的贺院人,能够亲历学校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并为之付出与奋斗过,感到由衷的幸运和高兴。

 

立下志向

“记得去年暑假,在我校举办的第七届方言地理学培训班结束时,一位学者即席赋诗,有诗句曰‘方言九转不回头’,这既是对我们方言研究志同道合者,也是对我们学校语言研究团队,更是对我的勉励和鞭策。如果说这几十年还算有一点点成绩的话,那就是与自己选定研究方向和坚持不懈有关。邓玉荣教授说到。

我校汉语方言研究是有传统的。1988年,刘村汉教授、肖伟良教授的论文发表在《方言》杂志上,被北大学者的论文引用了四十多行,在全国同行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时的邓玉荣在日常工作中也受到影响,慢慢地将研究方向转向了广西本土特别是与贺州本地文化资源结合的汉语方言研究。“汉语方言研究有它的特殊性,必须要进行大量田野调查。10多年前,我写《富川九都话研究》,在富川秀水发音合作人家前后住了60多天,有一次从年初二住到正月十五。其余利用双休日,周五出发,周日下午回来,往往转几次车才在灯火阑珊时到家。有时住在镇上五块钱一晚的小店,就借个自行车去发音人家里,常常是早上一碗粉,晚上一碗粉,中午就在发音人家里凑和一下。”几十年如一日,邓玉荣教授坚持到今天还乐此不疲。

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邓玉荣教授也在《方言》等杂志上发表了文章,他的论文在1995年被评为教育厅优秀社会科学成果,这是当年广西师专类学校唯一的获奖成果,同年评上副教授,2001年顺利评上教授,据当时公布的数据显示,当时广西的教授只有600多人。

近年,邓玉荣教授带领团队参加了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项目研究,要求以音像的方式记录方言表达的文化现象,记录一年四季的节日,人从出生到去世的相关活动,这个项目每本书的调查时间都超过四年,而且越是节假日就越是要走向田野,走向民间。邓玉荣教授始终认为,“我们就是认准了做这一行,做这个研究有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克服,做出成绩来。”

 

扎根贺院

邓玉荣评上教授以后,外校包括外省的一些高校都给他抛出了橄榄枝,特别是南宁以及区内的另外两所同类高校,除了客观上凸显的区域优势外,学校还许了他非常优厚的待遇和条件,邀请他过去工作。但经过再三思量,他还是选择了留在贺州学院工作,并就此扎下根来,再也没有离开过。

“之所以选择留下,一是我觉得是这个学校培养了我。当年我同届留校的有九人,我是留下从事教学工作的三人之一,一留校学校就送我外出进修两年,后来又先后送到广西师大、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等院校或科研单位读硕士课程、访学等。我从一个民办教师到教授,离不开学校多年对我的培养和付出,确实不能一走了之。二是我觉得学校的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从师专到本科,一步步走过来,平台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多。与其加盟别人的平台,不如我利用广西特别是贺州的独特优势和条件建立起自己学校的平台,我完全可以在这里通过自己的努力干好一番事业,在贺州学院的学科建设方面开创一片新天地,这样的人生会更有意义。”邓玉荣教授说到这,既满怀感恩又深怀抱负。 

这些年,他组建申报获得了广西教育厅“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项目: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和“广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汉语教学团队”,培养了一个汉语方言研究的老中青人才梯队,无私地、手把手地带着他们开展田野调查,搭建平台做项目,就是希望汉语方言研究以及这些团队的成员们可以在贺州学院扎根并传承下去。

 

成果凸显

  这些年来,邓玉荣教授带着他的团队,在学校的支持下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不断邀请相关专家来校指导学科建设,与国内同行建立广泛联系,慢慢地把学校的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起来。2007年、2016年学校先后主持召开了第四届、第八届土话平话研讨会,期间还召开了多次小型学术会议,在国内知名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下建成开放了国内第一家实体语言博物馆,团队的影响力在全国同行中不断扩大,年内上海市语委办、湖南省语委办等都组团来校参观交流。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学科队伍也随之慢慢建设起来。2007年以来两名博士先后加入汉语方言研究团队,并送出3人攻读博士学位,团队学术梯队逐步形成。2008年团队获得第一个国家项目,实现了学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零的突破。近五年,团队主要骨干成员都有语保重点项目,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及语保项目将近20项,纵向科研经费超过200万,其中年青的杨璧菀博士国家级、省部级、语保项目都拿到了。2017年,邓玉荣教授团队又拿下了学校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此外年内还将有五本著作出版,其中三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汉语方言研究团队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获得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们整个团队的齐心努力分不开,与团队成员开展的大量艰苦繁琐的田野调查分不开。为了做语保工程,团队有的成员在县里一住就是一年多,每一个乡镇都跑遍;有的为了录音,在条件欠缺的情况下租房买旧棉胎给门窗隔音;有的将濒危方言发音合作人接到身边,给他配假牙,帮他做饭……”。

邓玉荣教授说,现在学校已经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学科专业也在不断发展,各种平台包括好几个省级科研平台都已经搭建,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去建设去开创。一个人的成绩靠自己坚持,一个团队一个学科建设起来靠几个人、几十个人的坚持,一个学校办出特色建成名校就要靠全校几代人的努力与坚持。他相信靠大家的努力,贺州学院一定能不断壮大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