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后,想不到我还能留在学校继续攻读研究生,真的是太激动了”。我校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胡晓华,在收到大连工业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激动地说到。她被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录取,将于今年9月份到大连工业大学进行一个学期的学习,继而返回贺州学院完成剩下的学业。
自2015年开始,我校与大连工业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目前已联合培养27人,其中18人已顺利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9人于今年9月份正式入学。据统计,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2019年考取硕士研究生共19人。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是我校最早招收本科专业的学院之一。近年来,学院一直坚持教学、科研、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交叉融合,秉承“学科引领、强化平台、协同育人、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师资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平台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效。
学科为引领,建设高水平师资团队
作为理工类特色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茶学4个本科专业,拥有广西果蔬保鲜和深加工研究人才小高地、广西果蔬保鲜和深加工院士工作站、广西马蹄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硕士建设点、广西高校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桂东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实验室等多个学科平台,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广西一流学科(培育)。
这些学科平台的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团队。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西特聘专家、第一批广西高层次人才、广西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段振华教授,广西第一批高层次人才、广西高校卓越学者、贺州市第六批优秀专家罗杨合教授,广西高水平创新团队——供港澳蔬菜质量安全控制研究创新团队等高水平师资和团队,为学院的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院采用“送出去培养、请专家来校指导、合作科研”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使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打造一支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当前,学院有博士16人,在读博士7人,除了与大连工业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外,学院在国际合作方面还与乌克兰苏梅国立农业大学、泰国清迈大学建立教育合作,不仅为本科毕业生的对外输送培养,也为在职专业教师的外出学习深造提供了途径,不断充实师资队伍数量和提升师资质量。
学院办学以来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工作,依托校内外平台,调动一切有利的资源条件,科研成果显著。科研项目《鲜食“中田”大山楂良种的选育与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应用》获2015年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马蹄抗氧化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15年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近5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2项,项目经费800多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累计共发表学术论文250多篇,其中SCI论文30多篇,获授权国家专利25项。“这些丰硕的科研成果促进了‘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学科平台的发展”,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帅良博士表示。
科研促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学院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基础实验课程学习、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合理搭配专业、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陈春岚副院长表示,学院长期鼓励教师坚持科研与教学双向发展,坚持以教学为主,以教学带动科研,用科研促进教学,把最新的科研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真正突出学生“应用”能力。如在实验操作中,老师会通过案例分析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熟知和掌握生产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操作与维护等。
为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学院开设了创新创业实践社,致力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老师还带领学生参与自己的研究项目中,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这样的案例实践教学深受学生的喜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当中,对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为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学院积极制定各种政策,保证学生有效投入到创新创业研究中,对于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团队,学院向团队无条件开放实验室。三年以来,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竞技比赛,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各类竞赛奖39项。2016年,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选拔赛铜奖4项,“创青春”广西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2项、铜奖1项;2017年,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选拔赛银奖1项、铜奖1项、入围奖1项,广西高校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区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18年,获首届全国大学生食品工程虚拟仿真大赛西部赛区国家级二等奖3项,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选拔赛银奖1项,“一带一路”国际食品教育科技联盟大学生创意大赛三等奖1项等。
专业显优势,精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段振华院长表示,学院在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申报项目水平,创造更具特色与价值的科研成果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
在服务地方上,学院长期派出先进科技特派员到贺州市昭平县、钟山县,桂林市平乐县等贫困地区开展食品安全讲座及调研工作。为破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院校如何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学院与当地政府、合作社等开展长期合作。为帮助地方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特派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用科技技术解决生产上的问题,如李小勇博士率队到田间查看农民种植的白芨(中草药)生长情况,给农民提供更多的技术知识,得到了地方科技部门和农民的高度肯定。
学院的科研成果主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给予农民专业技术上的指导,旨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脱贫产业提供技术上的支撑。学院的党员同志们亲身接触了脱贫攻坚一线工作,了解脱贫攻坚工作的意义、目标和任务,让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民提供服务,促进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
正如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朱东建博士所说的,教师就一定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做出高水平文章、高水平科研项目,立地就是要做到科研成果产业化,只有老师和学生真正走进企业调研,下到田间地头,才能真正了解地方需求,才能够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